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評鑑結果:學生黑皮書正式出爐!  

0 意見

   讓大家久等了!歷經兩個禮拜的評鑑,學生黑皮書總算編寫完成,並於本週一單車上書活動中遞交予陳泰然副校長,隨後黑皮書紙本於週一晚間送到李嗣涔校長手上、電子檔於週二下午寄送給學校各單位主管。我們期待學校能重視學生們的想法,提出書面回應,開啟與學生們的對話,一同找回校園的靈魂、決定這所大學前進的方向。

  再次校稿與修正後,百大維新工作團隊在今天正式向所有同學、老師公佈評鑑結果,黑皮書下載網址如下:

   http://www.fileden.com/files/2008/12/5/2213041/baida.pdf

   黑皮書版權沒有,歡迎轉錄,並請不吝賜教:)

   最後,摘錄黑皮書結論如下:

結論:從百大到台大

  期待成為校園中的反省力量,百大維新自4/26迄今,已經過了兩個禮拜。我們針對六個跟學生有關、卻從未被國際指標所提及的六大領域展開評鑑。我們點出問題、問卷調查、擺攤互動,並在5/5的校務發展說明會上與校方交換意見。最後,我們彙整出六大領域的評鑑報告,說明台大學生的意見,並提出具體的改善建議。茲將六大領域評鑑報告簡單總結如下(滿分為10分):

  (一)體育場地:5.17分

  相較於其他項目,學生給予「維修效率」與「借場公平」這兩項較低的分數。顯示學校除了在日常的維護與使用上,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除此之外,專家也提點各體育設備的品質問題,希望學校能夠儘快改善。

  (二)社團活動:4.45分

  相較於其他項目,學生給予「經費統一標準」與「借場制度」較低的分數。顯示學校仍必須與社團代表們充分溝通與協調。但社團負責與社團輔導委員會之間並沒有充分聯繫,建議學校整合目前的代表產生機制、並強化社團議會的功能。

  (三)校園安全:5.72分

  學生在尋求校安單位協助時,普遍的反應不佳。並在校安的執行感受,以及校安政策的規劃給予較低的分數。而反應不佳的主因,則是來自於「未能有效追蹤」以及「單位間的相互卸」,凸顯了校安單位間缺乏有效整合。

  (四之一)綠色校園:4.85分

  學生普遍感受到校園綠地不足、校地使用過密等問題。而在重大環境政策的公開與參與上,則有參與空間不足的趨勢。而專家意見也特別提醒,誠意很高的文字如何落實,在綠地保護和環境友善施工上如何改善,是必須更嚴肅的面對。

  (四之二)永續環境:5.88分

  學生做出環保行動的意願頗高,但是到了實際行動時就遜色不少。這部份除了學校的相關政策還可以改進(如環保杯與資源回收設備)外,學生也應該要求自己去身體力行!

  (五)通識教育:6.08分

  相較於學校提出通識的教學評鑑4.2分(滿分為5),當我們以各領域的核心能力做檢驗時,卻僅得到6.27分(滿分為10)的成績。顯示距離理想能力的獲得,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建議學校應該強化核心課程規劃,具體落實這些能力。

  (六)社會責任:5.14分
  
  學生給予服務(一)掃地4.15的低分,並且不認為該種課程內容有達到「負責、自律、勤勞、服務與互助合作」的價值。顯示服務精神尚須被更進一步落實,建議學校對於服務的內容加以明確定義,一方面加開優質服務課,另一方面則嚴格把關。

  這幾年下來,台大像是一台龐大的機器。我們擁有許多優良的零件,整個系統卻缺乏溝通和互動:教授對「百大政策」抱怨連連卻無從置喙,而學生的意見更徹底被這個政策所忽視。當我們以「追求國際排名」作為目標時,同時摒棄了自己思考進步方向的機會,排拒了來自校園內的聲音。

  我們在宣言裡表示,要找回台大反省的力量;現在,我們以這份評鑑報告證明,台大的學生,是有力量的!而這股力量,是來自於嚴厲且徹底的自我檢視。這份評鑑報告,不只是對學校的批判與建議,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批判與建議,是出自學生的觀點。這份評鑑報告證明了台大的學生不只會嘴砲,還會將意見化為論述,將論述落實為行動;這份評鑑報告證明了,台大的學生不是一盤散沙,而有一群有資格討論校園議題的公共知識份子;這份評鑑報告證明了,台大的學生重新找回自己在這所大學的主體性,如果這所學校缺乏力量,那麼,我們來給它力量。

  24年前的5月11日,台大班代們以94:0的票數,要求學生會長普選;23前的5月11日,爆發李文忠事件;22年前的5月11日,台大學生們在校內遊行,要求普選與教授治校。5月11日,成為當時台大學生共同的記憶。它標誌台大學生爭取自身權益的努力,以及當年一同奮戰的勇氣。

  歲月如梭,20多年過去了。校園的問題也由「政治干預校園」,轉變為「行政人員一心追求百大,使整個校園內部卻缺乏溝通與對話」。但不變的,是學生仍然願意站出,爭取自身的權,希望校園變得更好、更民主的精神。在5月11號,讓我們將評鑑報告書交給校方,標誌著這所校園內部的反省力量得到重視與肯定;藉由溝通與對話,找回台大自身的靈魂。讓我們,從百大到台大!


主辦單位:百大維新工作團隊
台大學生會福利部

協辦單位:意識報 大陸社
大新社 根與芽社
社科院院學生會

聯絡人:黃同學 0952275114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百大維新 卡麥啦! chap.1  

0 意見

熱騰騰燒滾滾的百大維新卡麥啦! 第一集 百大之戀 之 腳踏車的逆襲 出來啦啦啦!!

通識課搶不到怎麼辦??
腳踏車被偷了心情好壞!!
最最貼近生活的簡單故事引起最最多的單純共鳴!
更多更多一段段愛與台大人的故事 敬請期待!! :)




劇情提要:
雞哥和小黑是自小穿同一條褲子長大的好朋友,兩人歷經大考的煎熬,終於考進了夢寐以求的台灣大學。小黑考進了社工,而雞哥則是考到了中文系。 小瓶是一個用功認真的好女孩,憑著他過人的數學能力,她終於考上了台大電機,然而她不太容易與他人打成一片,覺得十分寂寞。所幸在上英文課的時候認識了小黑,小黑開朗外向的性格,讓小瓶跟他成為了好朋友,也讓小瓶不至於孤單寂寞。 可是,才剛上學沒多久,雞哥的腳踏車居然就被偷了,憤愾的兩人前去駐警隊報案,但是....

關心學校公共議題,就從發現身邊小小小細微的問題開始 : )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讓學生來評鑑!百大維新抽樣方式詳細說明  

0 意見

母群體:台灣大學大學部學生(一年級~最高年級)共16118人
分析單位:個人
抽樣架構:台大大學部共242班 (以一系、組的一個年級為一班)
抽樣單位:班
元素:個人
發放數量:1430份
預計回收率:0.7
預計回收:1001份

抽樣方法:由於預備發出1430份問卷,有些班級人數較低;再加上,增加類聚的抽樣數目,減少類聚內的元素可以減少抽樣誤差;故決定抽取55個班,一個班發放26份問卷。因預設院系是會影響問卷答案的因素,在做抽樣時採用系統抽樣,將各班級依學院、學系排好;又由於各班級如數差異極大,為讓每一個人被抽中的機率是相等的,使用PPS抽樣方法。

至於PPS操作方法如下:母群體各數為16118人,預計抽出的類聚是55的班,故抽樣區間為16118除以55,四捨五入後是293;請朋友在1~16118隻間隨機給出一個數字87為起點。將每個類聚,也就是班級人數的累積人數列表,依87,87+1*293,87+2*293,…尋找在累積人數上的落點,抽取出班級。

在實際的發放上,我們做了一些調整。理想的情況是,我們隨機抽出每個班級26個號碼,請他們填寫問卷。但根據過往經驗,回收率將會偏低。而且「填答」與「不填答」間的差異,將緊貼著「熱心」與「不熱心」而造成重要的抽樣偏誤。因此我們採用各班負責人隨機發放的方式,但是負責人必須自行注意盡量不要侷限在既有人際範圍或都為「較熱心」的人士。亦為用「人為平衡」的方式,來盡量平衡誤差。

除此之外,由於大部分負責人在必修課時發放。但在各班班級人數大小不一,因此我們做了以下調整:
班級人數99以內 發放26份
班級人數100以上(含) 發放52份
班級人數200以上 發放78份

我們最後仍然每班回收26份,超過則以隨機挑選。主要原因為若在必修課時發放,但班級人數與問卷數量差異太大時,將導致問卷填寫集中在少數對百大維新有興趣,或是對學校有不滿的人,而這將造成抽樣上 的誤差。

抽樣結果:
中文二 外文一 外文四 歷史四 人類二 日文一 戲劇二
物理一 化學一 地質一 心理三 大氣一
政治政論三 政治國關四 經濟一 經濟三 社會二 社工四
醫學二 醫學四 醫學六 藥學一 醫技三 物治二
土木二 機械一 機械三 化工一 化工三 工科三
農藝一 農化一 森林二 動科二 園藝一 獸醫二 生傳二 昆蟲一
工管企管一 工管科管一 會計二 會計四 財金二 財金四 國企三 資管三
電機一 電機二 電機三 資工一 資工三
法律法學三 法律司法四
生科一 生科四

No.8 從百大到台灣大學  

0 意見

結論:從百大到台大
期許成為校園中的一股反省力量,百大維新團隊在過去一個禮拜,分頭探討了六大領域的問題。在體育場地中,我們看到自負盈虧政策,造成體育場地的兩極化;社團則面臨民主發聲的未來困境;校園安全的漏洞正在逐漸擴大;校園綠地則在擴建政策中受到壓縮;通識課程則需要更多的討論與規劃;服務課程則需要全面的檢討與重建。

這些議題看似瑣碎,但他不僅跟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他也在試圖尋找這座校園的靈魂。就如同我們的宣言所言:「缺乏核心價值的前進百大,就只會變成盲目的符合標準。」百大維新除了批判百大政策之外,更多的精神置放在「我們該前往何方。」

以通識課程與社會責任為例,百大維新大膽的提出「建立核心課程」「建立服務課程中心」的概念。但是不是要往這個方向走,我們需要更多的討論與意見。而我們相信在這對話的過程中,我們將找回台大自身的方向。

目前為止,百大維新看起來好像只是一個用功的團隊,寫出各式校園議題的報告。但事實上,上一個禮拜只是拋磚引玉。而這一個禮拜,好戲才正要開始:

a.我們抽樣了55個系級,發放2000份的問卷,來看同學對於這六大領域的看法!
b.我們每天中午和傍晚在大陸社擺攤,傾聽同學對於六大議題或與這座校園相關的各種意見!
c.我們5/8晚上將在社會系館舉辦「台大大學堂」,跟各位一起討論交流!


  所有同學的意見,我們都將納入《學生黑皮書》中,並在5/11號的時候遞交給校長。我們希望這一份報告書,將作為現階段學生意見的匯聚,要求校方據此提出具體的改革時間表。

參考這幾天的新聞(中央社:2009台灣ESI論文統計結果 台大排名全球65),當新的排名標準進入百大之後,追求排名的政策就曝露其荒謬。我們明明知道這座校園還有許多不好的地方,但有可能因為排名的進步而因此停止改革的腳步嗎?「百大」不應該是個方向,因為他缺少了自己的靈魂。在對話過程中,我們才能找出自己的特色與方向。讓我們,從百大成為台大。

No.7 社會責任:服務精神的落實  

0 意見

  台大服務課程在1998年開設,當時的教務長李嗣涔認為:「有鑑於當時同學們個人主義盛行,比較注意爭取自己利益,但是很少關注公眾的事務,於是我們開始思考是否可以設計出來一種可以養成學生負責、自律、勤勞、服務與互助合作之德育課程。」於是開設了服務(一)(二)(三)零學分的課程,服務(一)(二)維護系館週遭的環境、(三)則是將所學回饋校園並推廣至社區。

但這樣的理想真的有達到當初的效果嗎?許多服務(二)以打掃系館、整理系上資料、愛校服務為大宗。除此之外,許多系上活動也可以拿來折抵服務課,譬如參加各系「之夜」表演、擔任活動工作人員、高中生營隊籌備、協助系上杜鵑花節、聽系上演講等。令人懷疑服務課是系上取得免費勞力的手段,還是真的希望學生能從這些活動中「養成學生負責、自律、勤勞、服務與互助合作」的精神呢?

清潔校園能否作為一種服務,本身是具有爭議的。以最早實施服務教育的東海大學為例,由於學校工友不多,所有的校內清潔都是由學生負責。由部份大二的學生當工頭,指揮大一的學弟妹分組掃地、洗廁所、洗盤子。台大的服務(一)是否要邁向這種方式,有待討論。但很明顯的,這種目前缺乏責任劃分的、一個星期只有一次的服務(一),沒有辦法培育學生負責、自律、勤勞的精神!

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在於許多系所仍不承認本系以外所開設的服務課程。即使學校已於2008年1月禁止服務(二)掃地,負責審查服務課的服務課程小組並無法干預各系所的開課。因此雖然目前開出許多「非學系」的服務(二)或(三),諸如服務性社團、與NGO結合等,但仍然無法獲得學系承認。

學校的服務課程必須做重新的定位!我們希望未來服務一限定在校園事務之上,服務二則是社區服務,服務三則是專業服務。但為了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我們希望透過以下的短中長期目標來達成:

短期建議:
1. 落實服務(二)選課自由
目前學校已經明文禁止服務(二)掃地,我們希望這個規定能被具體落實。由於服務二不牽涉到各系專業,因此應該讓學生能夠自由選課。而這也仰賴各系同學的力量,要求系上落實自由選課。

2. 開設與NGO結合的服務課程當服務二被釋出不限定在掃地之後,也必須相應開出其他的服務課程。我們認為跟現有的NGO結合,是最為快速且又能控制一定品質的方式。


中程建議:
1. 控制服務課程品質目前鼓勵非學系開設服務課程,但是品質卻良莠不齊。若要在服務三中落實專業所學的輸出,而不至於造成「服務污染」,事先的籌備與訓練必須更加謹慎。因此我們建議未來的服務課除了出隊之外,也必須重視專業課程的講授。並且建立恰當的品管機制,維持服務課程的品質並達到服務學習之精神。

2. 鼓勵開設專業服務課程另一方面,我們也鼓勵各系學會開設與系上所學專業相符的服務課程。現在有醫學系的醫療服務團、歷史系的口述歷史、農藝系的協助溫室及農場工作、森林系的樹林保育。期待其他系所也能開設相關服務課程。


長程目標:
建立服務課程中心目前校內的服務課僅有一門專職人員處理服務課程問題,另有服務課程執行小組負責審查非學系開課內容。我們希望參考他國或國內其他校園建立類似「服務課程中心」統籌管理服務課程的課程設計、內容、師資等等,收回各學系開設服務課程之權力,交由中心統籌組織。而此中心的設立,對外是「學校」與「社會」志工服務人力招募平台,對內則是「學生」與「學校」志工服務人力註冊平台。

關於服務課程的改革,需要更多人的意見與參與。百大維新拋磚引玉提出我們的想法,希望同學能提供給我們更多意見!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NO.6 通識教育:如何不再是營養學分  

0 意見

 猜猜看以下三段話出自哪裡,學生、教授、抑或校方?

 「必須以嚴謹之教學破除學生視通識課程為『營養學分』的迷思」
 「通識課程除了要有審查機制之外,亦需規劃機制」
 「通識課程的設計需要有宏觀的視野,注重跨領域的整合性」。

 令人訝異的,以上三段話來自於校方在2006年通識教育改革報告書。裡面指出當時通識課的問題:學生把通識課視為「很輕鬆的課」、老師們自由開課缺乏規劃、缺乏跨領域的整合。隔年,台大通識課程從原本4個領域劃分為8個領域,把原本是共必的歷史和公民納入通識領域。並且展開補助TA計畫、績優課程計畫,給予課程大量經費改善教學。

  台大通識課的問題,校方不是沒有看見。但問題在於,校方的「分類大作戰」「給予經費補助」有根本解決問題嗎?事實上,分類之後仍然是老師自由開設,並沒有主動規劃每個領域應有的核心課程。雖然給予經費補助,但反而造成這類課程負擔變重,同學選修意願降低。而且這些課程缺乏宣傳,同學在選課時無從得知哪些課程屬於績優課程。

 一個根本的問題並未被真正的面對:我們想要怎樣的通識課程?如果不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在思索通識課的改善時,就只會思考著如何增加課程負擔、如何增加教學技巧等。但是課程的開設仍然是散亂的,沒有核心價值的;學生仍然不知為何要修習通識,所以只會當作營養學分。最後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沒有負擔的涼通識更加熱門、有負擔的重通識日益萎縮。

  要解決這個問題,共同教育中心的改革就勢在必行。共同教育中心負責通識教育與共同必修,主任與組長都是教務長或各院院長,底下委員皆為各院系教授兼任。底下三名全職人員,幾乎就只能各種行政雜務,而無暇對於整體通識課的規劃與方向有所思索。

  因此我們提出三點短中長建議:

  短期建議:加強宣傳「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畫」

  加強宣傳「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畫」,並在台大課程網中標示出所有的「績優課程」。既然台大意在推廣這些優良課程,學生身為通識課程的受益者,不能不知道這一項訊息。

  中程建議:共同教育中心轉型,開啟核心課程討論

  建議共同教育中心正式聘僱專門的,特別是具有教育學專長的通識教師;或延長共同教育委員會的委員任期,並於其任內不需負擔教學職務。唯有藉由共同教育中心的轉型與強化,才有可能儘速開啟關於「核心課程」的討論,認真思考:究竟希望帶給學生什麼樣的通識課?怎樣的課程設計,最能表現出台大的精神與特色?

  長程建議:落實「分層制」的通識課程

  我們建議將通識分為「核心通識」和「通識選修」,學分各佔一半。「核心通識」各領域的課程是由共同教育中心先行規劃、設計好,再由專任通識教師或邀請的各院系教師開課。而「通識選修」則是保留大量空間讓老師自由發揮,使學生不全然被核心課程的設計所侷限。「核心通識」的授課內容可以比較廣,具有概論性質,而「通識選修」則可針對特定單一主題進行研究。

  無論如何,核心課程制度的具體內容,迄需校內各院系老師以及學生充分的討論參與。